不怕琐碎,对服务价值要有认知。

一开始装修,就想记录一下这个痛并快乐着的过程,总是觉得琐碎到无从下笔。就那么逛了半年的北京北四环的居然之家,都快成为了居然之家的招商经理,对品牌和品类的布局了然于胸。从开始就不想做完装修就成为专家,但性格中的“猫头鹰”使然,总是想要弄清楚“为什么”,但“为什么”实在是太多了。认真地讲,有些品牌可以去做销售了。话说回来,不了解过程,就不会有好的结果。

因为疫情,还有楼上楼下邻居已入住的施工限制,拖拖拉拉,进程刚刚过半。貌似有了很多跳过去的坑,也有踩进去拔不出来的坑。如果,你是个不差钱的主儿,如果时间足够紧,预算足够高,比如万柳书院 400㎡+预算 2000 万的装修,建议你还是交给专业公司来做。让专业人拿到应有的服务费用,也会比你自己浪费的要节省很多。装修越来越是个“专业服务”的活儿,能找到靠谱的专业人值得付出成本的。如果自己做,过程中交的学费+时间成本,再考虑到你下次装修的间隔,绝对是不经济的。

业主要跟踪过程。

现在装修服务的能力和标准已经不可同日而语,如果是普通家庭,想“花小钱办大事”(一分钱一分货是必须的,主要是避免浪费)还是不要排斥做一个专家。很多需求只有你自己知道,把自己的需求想清楚并充分沟通,永远是一个好方案的前提。不充分想清楚并能够表达清楚,即使是再好的方案,也未必会符合你的需求。毕竟每个家庭成员构成、个性喜好、功能需求都千差万别。这可能也是装修的魅力所在,永远都是遗憾的艺术。如果业主可以投入更多精力,结果呈现一定会更符合要求。

业主强,乙方强,结果才能强。

“三分将,七分主人”,完全的外行指导内行恐怕结果好不了,要求和决策争取才会出好产品。“乙方”的潜力永远是被“甲方”逼出来的,每一个优秀的作品背后都会有一个有想法并有决策力的“甲方”。即使找到靠谱的人,作为业主方,必须要有能力判断什么是专业的人、靠谱的人。仅靠过去的经验、仅靠别人的推荐,是远远不够的。只有业主过程中的深度参与,才会有切身的体会。


进程过半,有一些大而化之的原则,先行表达。至于细节,慢慢来表。

一、预算永远是第一位的,建议从最初,就按预算将家里的全景画描绘清楚。

装修的选择是无穷无尽的,如果你把预算交给专业公司来做,同样是 100 平米,200 万能做下来,20 万也能做。如果在过程中控制预算,大概率是不知道会超到哪里去的,永远会有更好更贵的选择,200 万也不一定够花。如果预算弹性比较小,建议每一步都严格按照预算走,否则越到后面的压力越大。装修难免会缺项漏项,在初期做预算的时候,“家具”、“智能化”、“音响”是比较容易漏项。家具是丰俭由人,前期看的少,到后期难免越看越贵。“智能化”、“音响”两部分是最不透明的,较之于其他,这两部分虽然看起来是电子产品,但对不起,想去京东淘宝比个价,太难了,搜不到的品牌一定慎重再慎重。

二、家具是装修的最后一环,但建议一定最先看,并在过程中随时清楚什么是自己想要的菜,家具最后会决定你家的风格和气场。

十五年前装修过,抱着原有的经验还当自己是半个专家。只是看了几天之后,面对当下的环境,从各个方面都已经是小白了,过去的经验真的成为了过去。最早排平面的时候,在没有任何人建议的时候,就是去看的家具,那些展场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想象。从内心也大致确定了心目中家的样子,结合施工单位提供的方案和效果图,觉得自己心中大致有数了。但随着工程的进展,又是一个重新学习的过程,新的知识很快就顶替掉了心中那个大的画像,很快就陷入到细节忘了自己想选什么样的家具。以至于到最后,家具的预算捉襟见肘。

三、如果有能力买贵的房子,一定选择出身于豪宅的品牌开发商,有精装选精装。尽量避免低级错误。

做刚需出身的开发商,和做豪宅出身的开发商,从本质上来讲,基因是不同的。一个是省钱习惯了,在想着性价比,考虑客户支付得起;另外一个是富二代出身,天天琢磨弄出好东西,给富人弄出个没见过的产品,卖个高价多挣点钱。刚需在销售的时候说,我这个产品物超所值,不买就涨价了;豪宅的在说,老子的东西就这些,都是你没见过的好东西,不买就没了。两种思维出现的东西是完全不同的东西,物美价廉是不存在的,你想要的好东西是需要付出代价的(这在后面的装修上会不断地一件一件体现,一分钱一分货)。也许好东西你会付出溢价,但你看似省出来的钱后期会一分不差地花出去。

本来,不想换开发商原有的窗户,毕竟价值不菲。只是装修工人进场的当天,做现场交接,去开关窗户的时候,就拧掉了两个把手,再加上刚置换掉房龄 15 年的房子,窗户早已经变形关不上了。但有些东西是你买了就换不掉的,比如地下你想停个车都费劲的车位,比如下地库接近直角拐弯的车道,这种设计不知道哪个环节出了问题,地产已经高歌猛进这么多年实在是太不应该。

精装修也会有非常多的问题等着你去解决,也会有很多烦恼,但我看了看一些房子的精装标准,工程的价格远远比自己装修要经济的多,同样的用材,同样的品牌的橱柜,价格远远不可同日而语。也许你会说,精装修房用了高档品牌里面的最低序列,但如果你看了装修标准,再去居然把价格凑一凑,你可能还这么认为,但至少不会认为用精装修是偷工减料。

四、样板间,要多看,至于参考,慎之又慎。

好的样板间是砸出来的,走弯路增加的成本摊到整个小区的户型里面去,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。自家户型装修,推到重来成本就是百分之百。所以,精装房是值得关注的,大师的设计费摊到整个小区的一个户型,成本也无限摊薄不计了。

样板间往往代表了居住的最新趋势,因为很多需求是被创造和引导出来的,作为非专业人士的客户,往往住进去才知道什么是最符合自己的需求。而房地产相关的工作人员,包括设计师等,自身经验也是随着市场和自身的居住体验一点点进化。在售楼盘的样板间,一定是装修必看项,尤其是北京近期 12 万+的样板间,比如西五环内的颐和金茂府,融创香山壹号院(挨着的两个项目,一个打香山牌,一个打颐和园牌,实际上在四季青,西五环杏石口桥的东侧),分钟寺三兄弟,金茂、世茂、合生。看过之后,配合北四环的居然之家,会把材料和设备的组合效果以及成本大概有个全景概括。

样板间的用材、色系,包括格局,都代表了最新的趋势,或者在创造和引领趋势。但样板间的目的是为了展示,而非最终的居住。观看的体验和居住的体验是两回事。看了几个样板间之后,深受启发,但仔细琢磨后,直接套用的几乎没有。有成本原因,也有使用原因。北京的豪宅为了把总价控制在 2000~3000 万左右,12 万的单价是要保证的,户型 160-260 几乎就是个硬范围。

做大客厅、餐厅,尤其是餐厅做大是近几年的共识,全部家庭坐在客厅观看电视的场景几乎不存在了,每人一块小屏幕各不打扰是生活常态。于是,餐厅变成了全家人可以在一起交流的最频繁的场景,吃饭、做饭、喝茶等等。于是,卧室被无限挤占,空间小到甚至不能愉快地放下一张床。这种形态在当下是主流,放大餐厅是刚需,但卧室最极限的小,恐怕要住进去的人来验证了。客厅仍然是家里空间的主角,客厅功能和布局的调整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出现颠覆性变化,现在大客厅的全家使用率实在是太低了。

在看到的样板间里,我放弃的几点:

  • 小卧室超薄的柜子,可以看,不会在上面写字;

  • 衣柜的玻璃柜门,居家过日子,柜子里没有精力每天摆的跟商场展示一样;

五、设计师,是要帮你做决定的,厂商的设计师对各自的专业有更精细的了解。

这一届国人对服务价值的认知正在形成过程中,客户在成长,同时提供服务的群体也在成长,参差不齐。鸡鸭同讲缺乏专业基础知识的共识和缺乏互信,一定会导致很多问题。从整个装修过程来看,不同的设计师会有不同的长项,比如,有的擅长于平面布置,有的擅长于颜色搭配,有的对家居和软装敏感,每一个阶段都需要有重点解决的人。

目前的厂家的专业性要求也很高,很多东西是需要厂家专门的人员提供工艺和交接,设计师、现场工长、供应商的衔接就非常重要。在这里也吐槽一下很多大厂的设计师。比如博洛尼柜子的设计,去了现场给到 CAD 图纸,只做了很小一部分方案,中西厨的柜子设计的一塌糊涂,不但没有生活经验,关键是漫不经心,缺乏思考和专注。只谈了 5 分钟,发现太浪费智商和时间,果断决定拉黑。

瓷砖也是一样的问题。本来在 imola 的排砖图已经出来了,但总觉得哪里不太合适。偶然路过,去了价格相差十万八千里的某瓷砖,询问价格和方案,结果碰到的店长,非常耐心地给了一版排图方案,根据花色和房屋尺寸选择了砖的尺寸,客卫卫生间层高 2.4m,选择 30cm×80cm 的砖这样竖向只需要 3 块砖,解决了裁切过多的碎砖排布问题,整个墙面也工整了很多,很小一部分部分选了这个品牌。看见工长贴完客卫砖之后(客卫空间非常有限),忽然想起可以更彻底的方案:吊完顶 2.4 米,当时可以买 imola 60cm×120cm 的砖,裁切成 30cm×120cm,这样横向只有一个接缝,30mm 宽可以更好地适应小空间。别看看似这么常识的问题,在过程中很容易忽略掉。

把不同阶段的不同设计师积极性调动起来,衔接好,是一项高难度的技术活,如果处理得当,效果自不必说。我是没做到哈~

下次有空继续~